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3 年度)

202312

前言

(一)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编制目的

        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质量年报”)是国家推进高等职业院校履行责任担当、引导学校树立质量发展观、宣传发展成绩、并接受社会监督的重要载体。编制质量年报不仅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是学校常态化重点工作。北京科技职业学院一直高度重视质量年报的编制工作,对标对表,找准定位,查找短板,凝练亮点和特色,并将其作为推进学院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改革的重要手段,强化学院内涵发展、质量建设,进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以推动学院的高质量发展。

(二)编制过程

        学院质量年报编制是关键任务,要求全员参与。为确保顺利完成,学院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领衔的年报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副组长由三位副校长担任,涉及19个部门。工作共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统筹部署,包括研习相关政策,制定实施方案,领导小组审议方案并组织全校动员培训,明确组织架构、分工、编写指南和进度。

        第二阶段,统编成稿,步骤含各部门指派专人撰稿,工作小组汇总和校对,领导小组审稿并提质量改进建议,广泛征求校内意见,精进文稿。

        第三阶段,审核提交,校长办公会审阅并提意见,工作小组修改后再审,院长签署《内容真实性责任声明》并盖章,按时提交至市教委和教育部网站。

        第四阶段,总结提升,进行年报编制总结,复盘改进,借鉴其他院校经验,通过年度纵向比较及与其他院校横向对比,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精准定位,持续优化,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这一综合性工作体现了学院对提升教育质量的承诺与行动,每个阶段都是提高工作质量、促进学院发展的重要步骤。

(三)年度特点或亮点

        学院创建25年来,从小变大、由弱到强,不断向基础扎实、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一流民办大学迈进,均源于学院始终恪守明确且科学的办学定位。首先,坚持“党建引领、育人报国、公益办学”的魂定位。学院始终不忘“育人报国”的办学初心,始终传承“党建引领”的红色基因,始终坚持“公益办学”的办学方向。其次,坚持“北京需要、质量特色、精专发展”的命定位。以此来“立专业、创课程、建师资”,开展人才培养活动。第三,坚持“产教融合、以企育校、城校互动”的路定位。发挥民办大学体质机制的灵活性,与产业、行业、企业开展深层次高质量的联系与互动,开创了独具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创办护理学院、支援北京冬奥会、支持首都疫情防控等举措与北京市进行城校互动,保持同频共振。明确“办学之魂”、“办学之命”、“办学之路”,厘清了办学定位问题,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2023年,学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职教“新京十条”)等文件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重点推进人才及师资队伍建设、数字化改革及内部治理体系建设及校园文化建设,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社会服务、产教融合、数字改革等方面成果丰硕。

        1.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学院坚持“以赛促学”,学生在各类技能大赛中斩获佳绩,共计获得市级及以上竞赛奖励44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37项,其他类竞赛奖励25项,充分展现了学院扎实的人才培养水平和学生优异的专业技能。

        2.教师能力稳步提高。学院坚持“以赛促教”,通过比赛促进教师教学能力不断提升,其中北京市“青教赛”获工科组三等奖,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取得二等奖一项,三项三等奖的好成绩。

        3.科研成果硕果累累。学院坚持“以研促建”,鼓励教师开展各类科研活动,2023年教师共计发表学术论文18篇,出版著作教材7本,教师积极申报并获批各类课题28项,获得各类成果奖项12项,科研工作结出累累硕果。

        4.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学院成为首批老年大学建设试点单位、国际老年大学共建单位,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数字产业与就业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通过了北京市绿色学校创建达标验收,荣获北京市教委组织的教学管理分类提升计划三等奖,进一步提升了学院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

        5.产教融合深入推进。学院坚持走“产教融合、以企育校”之路,与行业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与东方时尚驾校打造了“安全、文明、绿色、科技、智慧”的新型驾培基地,并加入全国教育信创与密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全国财税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多个产教融合共同体,并成为副理事长单位,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和就业机会。

        6.数字改革卓有成效。学院入选教育部首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单位,并获北京市教委遴选推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积极推进数字化改革,为教学、管理和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1.人才培养

1.1 立德树人

        2023年,北京科技职业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坚持“党建引领、文化育人、公益办学”的育人报国文化,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实施“三全三融育人”综合改革,强措施、补短板、提质量、增效能,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学院特色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1.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夯实人才培养根基

        2023年,学院在思政教育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实践,以期在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过程中,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切实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是开好上好思政课。学院充分重视思政课的重要性,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激发爱国热情、强国志和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2023年,为了实现对青年大学生在思政课方面的精心引导和栽培,学院思政课教师始终遵循创新性原则,不断推动思政课的改进与提高。采取了更为系统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教学、问题导向学习等,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独立分析,而非单纯地接受知识的灌输,以增强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识中心侯建华教授在思政课堂上采用了“悟透、贯通、精缩、巧记、活用”的十字法教学法,旨在让学生能够真正学懂、弄通、识记、活学活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 1-1】思政课活用“十字教学法”

        通识教育中心侯建华教授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悟透、贯通、精缩、巧记、活用”十字教学法,让学生学懂、弄通、巧记、活学活用。悟透即“悟学生、悟教材、悟自己、悟时空”;贯通即“中外、古今、文理工、理论实践、师生、教与学、左右脑、学科、全书、章节、学与创”相互贯穿而通透之;精缩的精髓在于高度概括,如“导支动,升扩凝,活创生,软综竞”;巧记的方法有特色词串联、口诀法、列表法、动作法记忆、画图法等;活用指用于学习,用于生活,用于能力,用于工作,用于与学生共用——“同写诗、同写歌词、同圆中国梦”。他自设“侯建华教授奖学金”,嘉奖努力学习、融会贯通“悟透、贯通、精缩、巧记、活用”十字教学法的优秀学生。在“十字教学法”的激励下,学生认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打通了“学习”一脉,将其方法融会贯通到其他学科,活学活用,真正掌握了学习的“十八班武艺”;在侯建华教授奖学金的激励下,学生深受侯建华教授高尚情操的熏陶,打通了“做人”一脉,为未来适应社会生活,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事业积蓄了能量。侯建华教授的“十字教学法”和他设立的“奖学金”,真正实现了打通学生“任督二脉”的作用,落实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育人目标,引领学生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鼓励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力拼搏、砥砺前行。

        二是加强德育和班级管理工作。通过举办主题班会、组织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加强了德育和班级管理工作。在主题班会中,引导学生讨论当前社会热点问题,从而让其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在社会实践中,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区、农村、工厂等,让他们亲身体验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2023年共计举办思想政治教育集体活动46场,参与学生达到4967人次。

        三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思想政治教育,还利用社交媒体等平台,发布思政微课、思政漫画等资源,用更贴近学生的方式,拓宽育人空间和途径。

【案例 1-2】开启大思政新格局的国防教育新模式

        为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育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2023年9月4日,新生党建思政教育暨军训开营仪式在美丽的“双奥保障基地”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八达岭校区正式拉开帷幕。这次活动以党建引领为核心,在大思政新格局中将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行为养成、意志磨炼、军事技能训练等“六大要素”融为一体,旨在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强的意志和强健的体魄。本次创新开展“知行合一,强国有我展风采;铸魂强体,奥运精神传薪火”的大思政教育体系第一课,延续的正是延庆区红色长城文化与奥运精神,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迈好人生第一步。此次军训活动彰显了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始终不忘“育人报国”的初心使命和“党建引领、文化育人、公益办学”的办学理念。党建引领,大思政新格局的军训模式必将培育出更多适应国家建设的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图1-1 2023级新生党建思政教育暨军训开营仪式

【案例 1-3】强化思政教育,系好大学第一颗纽扣

        9月18日,在2023级新生入学之际,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开展了“文化导入、安全及纪律导入、专业导入”三大教育活动,学院党委书记周孟奎教授亲自给新生上“开学第一课”。同时,充分发挥教务处主导及二级学院的主体作用,鼓励二级学院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教育活动;围绕大师说“行业”,新生做“职业规划”;院长说“管理”,新生做“学业规划”;专业带头人说“专业”,新生做“专业探究”教师说“课程”,新生做“课程准备”;优秀毕业生说“学习”,新生做“学习计划”“五说”活动,开展“讲、做、看、读、评”五种教育形式,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入学教育体验,力争使各项教育活动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帮助全体新生迅速融入大学、融入新生活,坚定专业选择、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为新生在校学习生活营造良好的环境

图1-2 党委书记周孟奎教授给新生上“开学第一课”

1.1.2 丰富校园文化活动,提升文化育人效果

        学院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一是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赛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意和竞技热情。二是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提供多元化的文化空间和平台。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和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院现有学生社团11个,会员共计176人,成为全校人数最多的学生组织,发挥了学生社团繁荣第二课堂主力军的作用,全年共组织学生活动373次。社团类别涵盖文化体育、志愿公益、创新创业、学术科技等(具体见表1-2)。

1.2 专业建设

1.2.1 立足区域发展规划,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学院一直致力于紧密围绕北京城市发展规划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调整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需求,积极面向首都高精尖产业发展、超大城市运行管理、高品质民生需求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专业对接产业动态调整机制,按照PDCA管理方法,围绕专业建设目标设计、专业建设、动态评价、预警改进、动态调整进行专业群建设闭环管理,结合产业转型发展和市场需求调研,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提升了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匹配度。2023年,遵循需求导向、适度超前、效益最佳、就业适应、开放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快建设养老服务、护理等人才紧缺专业,新增开设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于当年9月首次招生,申请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服务北京“大健康”产业,撤销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不符合首都产业发展方向的专业,升级改造现有专业。以培养出更多符合首都产业发展方向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推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1.2.2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学院聚焦行业岗位需求,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设置,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实施特色专业群建设引领计划,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深化综合素质教育、学科教育、技能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打造支撑区域产业发展、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为区域产业发展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技术支持。

1.3 课程建设

1.3.1 深挖资源,推动课程思政建设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以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学能力、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着力点,深挖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育人新要求,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润物无声、育人无痕的效果,形成“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教育教学典型案例。

        首先,进行课程体系整合与优化。学院组织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联合工作小组,共同研讨课程内容的整合案,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工作小组调整和完善课程标准,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点中,确保每门课程都有明确的思政教育目标。针对不同专业特点,设计相应的思政案例库,使思政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进行思政教学资源的开发。学院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互动性强、情境化的思政教学素材,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超星教育平台,建立在线思政教学资源库,包含视频讲座、模拟案例、讨论话题等,便于教师和学生使用。

        第三,加强师资队伍培训。学院举办专题培训工作坊,提升专业教师的思政教育能力,强化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知识背景。通过教学比赛、研讨会等形式,鼓励教师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学院还建立了思政教育教师团队,定期开展业务学习和教学研讨,形成高效协同的教学团队。

        通过上述具体做法,学院在深化“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取得了积极的进展,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全过程,为培养德技兼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案例 1-4】传统文化竞赛展示创新思政教学

        学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竞赛展示为平台,对思政教学进行了创新。学生们以团队为单位,自主选择最感兴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书法、汉服、孙子兵法、诗歌、瓷器、武术、茶、戏曲、民族乐器等。学生们通过PPT演示,展示并解说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并由学生和教师共同评分,评选出优秀团队。

        这一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一方面,它坚定了学生的文化自信,落实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了满足人们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统一,推进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另一方面,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路,整体课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理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图1-3 学院组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竞赛展示活动

1.3.2 优化体系,课程内容提质升级

        在2023年,学院对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学院成立了由各专业领域的资深教研人员组成的专项工作组,这些工作组负责对现行的课程体系进行彻底的梳理和评估。在这一过程中,工作组通过收集和分析当前行业的职业需求、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未来职场的新兴技能要求,对课程进行了系统的审视。针对各专业特点,教研团队不仅更新了过时的知识点,而且充实了课程内容,使之包含最新的行业实践和技术革新。例如,设计类专业的课程增加了可持续设计和绿色技术的相关内容;财经类专业的课程则加入了电子商务和数据分析的最新知识。

        除此之外,为了培养学生的跨领域能力,学院鼓励各教研团队在课程设置中加入跨学科选修课,如将编程课程融入设计学,将市场营销的理念引入技术专业等。通过这些调整和优化,学院旨在构建一个更具适应性、互动性和前瞻性的课程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和学生的双重需求。同时,学院还与行业企业合作,定期获取最新的行业技术动态,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保证课程与行业标准同步。

【案例 1-5】艺术设计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同步

        艺术设计学院多渠道开发和引进行业、企业的课程资源,结合“校企互动、产教对接、学做合一”的建设理念,与中国室内装饰协会建立了深度融合的发展机制,于2003年成功申报了“1+X室内设计等级证书”的考试。马琳琳老师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两个学期的时间,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优化。根据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教育部专业教学标准要求,结合行业实际需求,将1+X证书培训内容适度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按照中级“1+X”证书标准对课程进行分解和模块化,重新架构课程体系。将课程重构为职业基础课程、“1”与“X”证书衔接课程和职业核心课程,并组织相关教师对“1”中相关的每门课程按照确定的融通方法逐一进行完善、改进,并做好专业课程优化设置,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确保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学习目标完全满足“X”证书的标准要求。

1.3.3 树立标杆,金课提升教学质量

        为充分发挥优质课程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助力高水平专业(群)及职业本科建设,学院以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基本能力课程建设为重点,分五级进行评审认定课程,分别为金课、银课、铜课、铁课、水课。其中,金课、银课、铜课由学院评价产生,主要参考二级学院的专业建设行动计划(2023-2025)、教师学期考核结果、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质量、教师教学技能比赛等,由学院学术委员会进行综合评定。2023年,共计评出银课1门、铜课3门,树立“金课”标杆,进一步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中,助推学院专业建设。

1.3.4 创新设计,大赛升华课程品质

        2023年,北京科技职业学院注重教学质量的提升与教师专业发展,组织教师参加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青教赛”等各类课程竞赛活动。这些竞赛活动旨在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和提升教学实践能力,贯穿了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开发等多个方面。教师们积极响应,各显其能,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交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课程设计方案。其中,在2023年北京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中,学院4个参赛团队,共计取得二等奖一项,三项三等奖的好成绩;在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中,技术应用学院孟令轩老师与北京各高校参赛教师同台竞技,在北京市青教赛的大舞台上展示学院青年教师基本功风采,他的参赛课程《C语言程序设计》在(工科类)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这些获奖的课程案例随后被整合进学院的教学资源库,作为优秀教学案例供全院师生参考和学习,同时也作为未来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的重要素材。此外,学院还根据竞赛成果调整和优化了课程体系,提升了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适应性。

        各类课程竞赛活动极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践能力,加强了教师团队的内部合作和知识共享。教师们的教学热情得到提振,教学方法更加多元化,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课程改革的成果直接惠及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效果得到提升。通过此类活动,在提升教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推动了学院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为构建高水平职业教育体系做出了积极贡献。

【案例 1-6】教师荣获第十三届“青教赛”三等奖

        11月13日,北京高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结果公布。学院技术应用学院孟令轩老师荣获工科类三等奖。北京市两年一届的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是展示教师风采的重要舞台。学院紧紧抓住这一机遇,积极争取参赛名额,并为此进行充分的准备,以及通过比赛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教师能力的全面提高。通过校赛选拔,最终由孟令轩老师代表学院参赛。经过五个多月的不懈努力和精心准备,10月12日,孟令轩老师以饱满的热情参加了在北方工业大学举行的正式比赛。在比赛现场,他沉着冷静、从容发挥,现场展示《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内容,整个比赛过程连贯、流畅,最终圆满完成了比赛,并取得了工科组三等奖的好成绩。经过磨课和比赛的历练,孟令轩老师对系统的备课、授课、评课方法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其表示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将继续学习实践,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数字化教学方法,注重教育科研,以获得更进一步的成长。

1-4 孟令轩老师在工科组比赛现场

1.3.5 选建结合,严格把守教材质量

        学院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教材建设工作要求,依据《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建立“国家规划教材为统领,校本教材为抓手,活页教材为载体”的“三位一体”教材选用机制,出台了《北京科技职业学院教材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成立了教材选用委员会,严把政治关、学术关和适用关,确保优质教材进课堂,杜绝使用盗版、盗印教材确保教材质量,并定期开展年度教材使用情况检查。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教材在教育部发布的国家规划教材目录中选用,其中思想政治课、信息技术、大学英语、劳动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等课程都是使用国家教材局统一安排、教育部组织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统编教材;专业核心课程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十三五”、“十四五”规划教材目录中选用,教材选用符合相关制度规定。学院严格落实教材“凡选必审”、新编教材“凡编必审”要求,教材选用均使用正版教材,均上报上级教育部门备案。

        同时,学院还高度重视教材建设,以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为基础,积极推动新形态教材的发展。鼓励核心课程的教师们编写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注重纸质、电子和网络化教材的有机结合,以实现教材资源的立体化和多样化。在2023年,公开出版了7部教材,其中2部被评为优秀教材,彰显了学院教师在教材建设方面的卓越成果。

1.3.6 技术赋能,强化数字资源建设

        学院依托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新形态材建设载体,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课程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学院制定了《北京科技职业学院数字化资源建设实施方案》,组建建设团队,设定建设目标,明确建设任务,并从专业群资源库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数字化教材建设3个方向,院部、专业教研室和教师3个层面,全面部署建设行动路线图。本年度重点筛选20门课程进行专业数字资源建设,其中专业基础课程6门,专业核心课程8门,专业拓展课程6门,与企业合作建设2门,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管理学》、《电子商务概论》等5门课程参与2023年北京市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评选。从实际出发,稳步推进课程数字资源库的建设。

1.4 教学改革

1.4.1 信息赋能,教学改革新推进

        学院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支持,深入实施“职场化+信息化”教学模式,根据不同专业、课程特点,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开展了个性化教学、适应性教学和协同教学等改革探索,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利用信息化技术它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还可以优化教学流程,提升教学质量。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教学管理变得更加智能化、精细化,同时也更加便捷和高效。

        首先,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管理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对日常的教学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处理,从而为教学管理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决策依据。例如,通过智能化的教学管理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行为等数据,自动分析出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其次,信息技术可以优化教学流程。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实现资源的共享和最大化利用。同时,信息技术也可以实现教学过程的自动化和规范化,减少教学工作中的重复性劳动,提高工作效率。例如,通过在线课程平台,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同时也能够实现对学生学习进度的实时跟踪和反馈。

        最后,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多媒体、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形象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信息技术也可以实现对教学结果的实时评估和反馈,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例如,通过智能化的评估系统,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自动评估和反馈,同时也能够为教师提供更加全面和准确的教学评估报告。 

1.4.2 岗课赛融,技能人才新培养

        2023年,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方针政策,扎实推进“岗课赛证”一体化教学改革,致力于构建以“岗、课、赛”相互融通为核心的人才培养体系。首先,岗课融通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关键环节。学院紧密结合产业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针对不同的岗位需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场景无缝对接;其次,赛证融通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考试,通过比赛和考证的形式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学院还引入行业标准和竞赛标准,将竞赛内容融入日常教学,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就能接触到行业的最新技术和标准。最后,岗、课、赛的融通是实现人才培养闭环的重要手段。学院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确保学生所学即所用,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无缝对接。这一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不仅显著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而且为企业输送了大量优秀的高技能人才,为职业教育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案例 1-7】数学建模优化计算机程序设计

        在高等数学教学环节中,技术应用学院教师团队针对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巧妙融入高等数学建模的元素,精心设计出一项基于数学建模的计算机程序优化案例。透过这一案例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问题定义、数据收集、模型建立与验证等核心环节,而且掌握了数学建模的基本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学会了运用数学模型解决计算机程序优化问题。在实践阶段,学生们通过缜密分析和精确计算,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这不仅提升了对计算机程序优化问题的理解深度,还培养了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这一教学方法将对学生们的未来职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今后,学院将继续探索更多高等数学建模与计算机专业教学相结合的案例,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

图1-5 学习小组课后建模讨论实景

1.5 贯通培养

        2023年,学院落实北京市教委关于职业学校贯通培养工作的相关要求,积极与中职学校联系中高职“3+2”对接项目,其中护理专业与北京市昌平区卫生学校成功签约“3+2”中高职衔接项目。双方就“3+2”贯通培养专业的招生录取、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组织实施、校企合作培养等方面进行充分沟通,对做实、做细、做好2023年“3+2”贯通培养的各项工作达成了共识。加上去年成功签约的北京市海淀区卫生学校,护理专业已有2所中职“3+2”对接院校。为做好贯通培养工作,学院也在多个方面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工作:

        首先是加强课程衔接与统筹。学院成立了专门的对接工作小组,审核并对中职和高职的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确保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一致性。调整了部分专业课的课程标准,形成了无缝对接的课程衔接方案,以中职教育结束的知识技能点为起点,高职教育的入门知识为终点,构建了平滑过渡的课程体系。

        其次,师资力量融合。学院实施跨校教师交流计划,护理专业中职和高职院校的教师互访听课,相互学习教学经验,提升对接教学的质量。定期开展教师联合培训,重点提高教师对“3+2”模式的理解,强化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同步性。

        第三,加强学业评价合作。双方建立了中高职学业成绩互认机制,双方还制定了明确的学业评价标准,确保“3+2”对接过程中学生学业成绩的贯通性。

1.6 职普融通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关于职普融通的重大战略部署,学院积极响应,聚焦多元办学,努力探索职普融通的新路径。学院组织了职普融通的教学研讨会,邀请职普教师共同探讨教学经验和方法,共享教学资源,旨在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满足职业院校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学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资源,开设职普融通的选修课程,涵盖职业技能培训、职业规划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世界,提高就业竞争力。此外,学院还深化与企业合作,开展职普融通的实践项目。学生可以参与到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与普高的学生互相交流、学习,以提高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参与职普融通项目,更好地了解职业院校学生的能力和需求,为学生优质就业奠定基础。

【案例 1-8】学院与华北电力大学专业共建研讨

        在高等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当下,学院与华北电力大学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门的号召,致力于探索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教育之间的专业共建新模式。为此,双方于2023年9月共同举行了一次专业共建研讨会,旨在通过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推动双方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升。研讨会上,两校的教师围绕信息技术、电力工程、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技术等前沿领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通过分组讨论,双方教师就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共建进行了深入研讨。学院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实训项目提案,包括建立联合实验室、开展联合设计大赛等,而华北电力大学则提供了强大的科研平台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最终,双方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共同建设一些课程模块,并在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师资交流等多方面展开深度合作。此次共建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增强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为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图1-6 学院与华北电力大学举行专业共建研讨会

1.7 科教融汇

        学院恪守“北京需要、产教融合、质量特色、精专发展”的发展方略,扎根北京,服务北京,致力于实现产教城融合发展战略,以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聚优成势,推动城市发展蝶变。在科研育人和服务社会方面,学院着力于“构建四大类平台、实现三种转化”的战略目标,初步探索了科研与教学、服务社会的互动机制。

1.7.1 构建“四类平台”,科研提升服务能力

        学院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动向,密切关注企业需求,围绕“科技攻关、智库咨询、技术服务、创新创业”四个方面,建立起产教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中心。依托这些平台,学院集聚高端资源,形成从科研开发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

1.7.2 推动“三种转化”,科研反哺课堂教学

        学院充分利用科研助力教学的优势,完善科研平台的教育功能,实施“三种转化”战略,为教学改革注入新动力,实现人才培养与技术技能创新的深度结合。

        首先,科研项目转化为课程资源。各创新平台根据科技攻关、智库咨询、技术服务的实际情况,将科研成果整合到专业课程之中。

        其次,服务流程转化为教学过程。利用科研服务平台,成立专业工作室,承接企业科技项目,执行“项目实训、公司化管理、工作室育人”模式,推进人才培养变革。企业委托项目,教师带领实施,学生积极参与,以实际项目为驱动力,实现与课程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参与科研服务中提升学习效果。

        最后,学生科研成果转化为学时和学分。为激励学生参与科研服务和科技创新活动,学院修订了学分累积与转换的相关规定,将学生的科研奖项、专利发明等成果纳入学时学分系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案例 1-9】教学团队利用科技赋能复原圣人真迹

        为进一步研究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家思想形成的历史脉络,更加真实的反映孔子授业、讲学历程,受华夏文明规划设计院委托,中国文物学会会员、古代书法研究专家、艺术设计学院孙吉山副教授于近日带领学生团队,对孔子真迹“君子之德”进行了复原

        该复原团队通过查阅大量相关佐证书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结合相关知识技术,纠正了历朝历代修复者因受交通、技术等历史局限所导致复原存在的偏差。该复原团队通过查阅大量相关佐证书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纠正了历朝历代修复者因受交通、技术等历史局限,所导致的偏差。

        此次复原工作的意义极为重大。首先是抽丝剥茧,通过科学的论断和专业的解读,再现孔子真迹“君子之德”;其次是一改唐朝以来的各种不同论述,通过专业数据下的分析,候补出“德”字。再次是“君子之德”也是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让文物活起来”的典型文创案例。第四是通过复原故事,唤起全球华人对“德”的再次认识,为文明的复兴奠基。“君子之德”碑在全国镌刻十通,目前已经完成三通。未来的孔子像台后都要镌刻“君子之德”,全世界所有孔子学院所颁发证书也都要印制“君子之德”。

1-7 孙吉山团队“对孔子真迹“君子之德”进行了复原

1.8 创新创业

        为贯彻国家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学院按照主管部门要求,加大创新创业经费的投入,围绕大学生开展了创新创业培训教育、创业赛事组织等工作。

1.8.1 完善体系,优化学院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将双创工作与教务管理并轨,成立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将双创实践活动管理与教务处的校企合作、科研及赛事管理并轨管理;将双创教育绩效考评纳入教师绩效考评系统和学生考评系统。2023年完善双创院的组织结构设计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建立和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认真贯彻和落实创新创业各个层面的激励政策。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积极引导产教融合、专创融合的校企政深度合作。

1.8.2 以赛促教,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

        学院积极组织各层级创新创业大赛,制定创业大赛相应的管理制度,鼓励和扶助大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各层级比赛,组织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专家导师对参赛学生进行赛前培训、赛中指导和赛后总结。通过大赛,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和潜能。在第九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院有269个项目报名参赛,最终荣获职教赛道25个三等奖,并荣获优秀组织奖。参加2023年第十届“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取得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的好成绩。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取得了新成绩、新突破。

【案例 1-10】“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佳绩

        2023年4月始,学院5个二级学院的师生积极参与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活动。在20位指导老师和300多位参赛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各学院(部) 共同发力,依托“挑战杯”“京彩大创”等创新创业类竞赛,广泛挖掘项目,鼓励师生参赛。学院共精心策划了269个项目参赛竞选,其中“红旅”赛道15个项目,职教赛道252个项目,产业命题赛道2个项目,报名人数创历届比赛新高,学院创新创业氛围不断提升,师生参与大赛热情不断增强。经过激烈的北京市赛角逐中,学院共斩获职教赛道25个奖项,并荣获优秀组织奖

图1-8 学院组织“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交流工作

1.9 技能大赛

1.9.1 参加技能大赛,完善体制机制构建

        学院积极鼓励和组织师生参加各级各类专业竞赛活动,制定了《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职业技能竞赛管理与奖励办法》,创新“学校统筹-二级学院培育-赛课融通”培育体系,各专业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和技能竞赛开展情况,积极倡导常规教学与技能竞赛相互促进的观念,开展“赛课融通”,打好常规教学与技能竞赛深度融合的“组合拳”,以常规教学夯实技能竞赛,以技能竞赛提升常规教学。全院上下形成“以赛带练,以赛促教”的良好氛围,从而不断夯实专业基础,提升综合素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2023年,学院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技能大赛获奖结果丰硕,其中,在参加北京市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中,共计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的好成绩。

1.9.2 明确就业导向,强化能力本位教育

        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培养目标强调学生在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反复实践操作,培养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将其应用于未来职业生涯的能力。作为一所职业院校,学院强化“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以学生技能大赛对参赛选手的要求为出发点,突出知识素质,技能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为社会各界培养市场所需要的合格应用型人才。在学生技能竞赛的每一个项目中,都强调从职业需求出发,考察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实现了职业教育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要求的对接。

        学院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确保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实践操作,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为其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强化“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突出知识素质、技能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确保为社会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年度师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大赛频获佳绩,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效果日益凸显。

【案例 1-11】张绨老师在“大广赛”中荣获佳绩

        艺术设计学院张绨老师在指导学生参加2023年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简称“大广赛”)北京赛区比赛中贡献突出,实现了市级一等奖的突破。本届“大广赛”是迄今为止全国规模最大、覆盖高等院校较广(不分本专科赛道)、参与师生人数多、国家级大学生赛事,全国共有1679所高校参与其中,超过百万学生提交作品。北京赛区共有60余所学校的学生参赛,共提交18110组作品,竞争异常激烈。她带领参赛学生创作的作品分别获得北京赛区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的好成绩,实现了学校新突破。学院特授予张绨老师2023年度“岗课赛证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重奖48000元,旨在表彰先进、树立典型、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张老师在日常授课中,将“课赛融合”贯穿始终,提高育人质量。

图1-9 张绨老师获岗课赛证特殊贡献奖

1.10 培养质量

        2023年,在全国高职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学院紧紧把握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致力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着力构建与社会需求密切对接的教育体系。通过一系列策略的实施和创新,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经过一年的努力,学生成长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职业技能得到显著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增强,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奖率提升。2023届毕业生共计211人获得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及职业技能证书,占毕业生人数的82.7%,具体情况见表1-7:

        学生的就业率和满意度持续提高,用人单位反馈学生工作能力和职业素养良好。学院2023届毕业人数共计255人,截止到7月1日落实去向人数为236人,就业去向落实率为92.8%,其中42人升入本科层次就读。各二级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见图表1-2:

图表1-2 各二级学院2023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统计表

2.服务贡献

2.1 服务行业企业

        学院坚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应对新一代科技革命挑战,校企融合发展形成命运共同体,成为驱动企业进步和协同育人的强力引擎。首先,学院不断完善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机制体制,以确保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学院注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通过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不断推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学院设立了产教融合发展中心,负责与行业、企业进行对接和合作,定期组织交流活动,了解行业、企业的需求和最新动态,以便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和科研项目。学院还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学院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办学水平,也为企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其次,学院致力于打造校企合作育人平台,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了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包括东方时尚驾校、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沃尔玛百货公司等,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学院定期邀请这些企业的专家来校授课,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分享行业前沿知识和实践经验。学院与这些企业合作开展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到真实的项目中,提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学院成立了技术服务团队,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定期举办系列技术研讨会和工作坊,提供专业的技术咨询、技术问题解决和成果转化服务。2023年共提供技术服务83次。此外,学院还组织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行业、企业的培训工作,结合自身专业知识为行业、企业提供了共计6场培训,涵盖了251人次,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可和赞誉。 

【案例 2-1】孔民老师开展中央国家机关财务培训

        2023年9月,现代服务与管理学院的孔民老师受中国建设会计学会邀请,给国管局中央国家机关财务人员进行专题财务培训。孔民老师围绕当前财务管理的新规范、新政策以及财务实务操作的最佳实践,设计了一系列的培训课程。培训内容涵盖了最新的会计准则解读、税务筹划、财务分析、风险控制等多个方面。他运用案例分析法和互动式教学,提高了课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训期间,他还特别强调了财务工作在提升国家机关运行效率和透明度中的重要作用。针对中央国家机关特有的财务管理需求,孔民老师还与参训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次培训不仅有效提高了中央国家机关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而且加强了财务人员对财经法规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提高财务管理规范性和科学性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本次培训也反映了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在职业教育和在社会培训服务方面的专业实力和积极作为。

2-1 孔民老师给国管局中央国家机关财务人员进行财务培训

【案例 2-2】校企双向赋能,产教双链融合

        教师队伍是办学发展的第一资源。建设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加快推进教学改革的基础性工作和关键力量。为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艺术设计学院积极鼓励教师走下讲台、走向课堂、走进企业,并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校企合作力度,鼓励老师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2023年4月,马琳琳老师被聘任为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装饰艺术与科技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7月,在建峰设计集团挂职实践,并被聘为“设计总监”一职。她为艺术设计学院和行业协会搭建了沟通的桥梁,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培训和实践,使老师们不但更新了自己的知识储备,还对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有了新的定位,进一步明确了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为今后精准培养技能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通过校企双向赋能,产教双链融合,为推动学院“产教融合、以企育校”奠定良好的基础。不但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了符合岗位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实现学校和企业的互利共赢

2.2 服务乡村振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北京科技职业学院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科研、人才优势,全校动员,聚焦于“党建引领、智力扶持、技能提升、文化建设、平台支撑”五个维度,全力支持乡村振兴工作。

        首先,加快乡村实践基地建设。学院与沙河镇南一村建立合作关系,设立百亩“耕读园”,为学生提供现场学习、劳动和实习的机会,同时帮助乡村解决实际问题。实践基地充分利用学院的科技资源,进行农业试验和示范,推广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

        其次,助推乡村旅游与文化振兴。学院发起乡村旅游规划设计项目,帮助沙河镇南一村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如沙河湿地公园、宏恩寺等,设计旅游线路,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品。同时,参与南一村乡村文化节庆活动的设计,为其提供整合乡村文化资源的方案,促进文化产品创新,提升乡村文化吸引力。

        第三,助力农产品品牌打造与营销。学院充分发挥在艺术设计、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专业优势,协助乡村开展农产品品牌建设,提供包装设计、市场定位、营销策略等方面的专业支持。2023年参与八达岭妫川白酒产品、永宁火勺等地理标志产品的设计与推广工作,深入挖掘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极具特色的包装,借助线上和线下渠道,通过一系列的营销活动,助力了品牌的打造与营销。

【案例 2-3】电商创新助力永宁火勺品牌焕新生

        延庆永宁是一个拥有悠久手工艺传统的小镇,以其制作精良的火勺闻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火勺制作艺术面临着市场萎缩及新一代消费者认知度低的双重挑战。2023年学院电子商务专业运用其专业优势,助力永宁火勺的品牌重塑和市场推广。首先,学院组建了一个由电子商务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的项目小组,对永宁火勺的传统市场进行了细致的调研。学生们通过问卷调查、市场分析等方式,了解消费者需求,对产品进行了重新定位。其次,团队利用现代电商工具,为永宁火勺打造了全新的网络品牌形象。该团队设计了一套视觉传达系统,包括更新的LOGO、包装以及宣传材料,这些都旨在突出火勺文化的独特性和艺术价值。第三,在产品推广方面,项目组选择了多元化的网络营销策略。如在各大电商平台开设旗舰店,利用社交媒体进行品牌故事的讲述,通过内容营销吸引潜在消费者。同时,通过直播带货和体验式营销活动,将永宁火勺的传统魅力转化为销售力。此次项目的合作,扩大了永宁火勺的市场影响力,月销量突破10万单,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培养了市场感知能力、创新思维和电商操作技能。

2-2 学生开展项目实训为“永宁火勺”设计包装

2.3 服务地方社区

2.3.1 社区合作开展志愿服务

        学院积极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队伍、品牌建设,开创了志愿服务工作新局面,为建设美丽昌平、文明沙河贡献青春力量。依托志愿服务网络平台,规范招募注册,建立志愿者信息库,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生态环保多个志愿服务队,建立应急志愿服务体系,提高志愿服务质量。结合学院实际情况,激发青年大学生积极进取志愿服务活力,助力社区建设。学院和社区青年共同建立“小巷管家之队”,联合开展系列志愿活动。学院学生会志愿者主动到沙阳路社区、保利罗兰社区、巩华新村社区等多个周边社区开展志愿服务,进行防疫知识宣讲,开展垃圾分类、爱护生活环境等专题志愿服务宣讲活动;针对不文明行为常态化开展文明劝导志愿服务活动,聚合学院和社区的宣传力量,扩大环保志愿服务的认知度,得到了周边社区居民的高度评价。学院充分发挥学生会先锋带头作用,着力培养优秀青年志愿者,培育优秀志愿服务组织,扶持优质志愿服务项目,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实现社区志愿服务专业化、常态化,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激发青年大学生积极进取志愿服务活力,助力社区建设。

【案例 2-4】垃圾分类促新风,社区环境展新貌

        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提升社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6月13日,学生处党支部与保利社区青年汇联合举办了一次主题为“垃圾分类促新风,党员带头身先行”的主题党日活动。活动伊始,党员志愿者们积极动员,通过发放宣传单、设置咨询台等方式,向社区居民普及垃圾分类的知识,解答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垃圾分类疑惑。为了让居民更直观地了解垃圾分类,党员志愿者示范了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并引导居民进行模拟操作。志愿者们耐心讲解,居民们热情参与,通过实践活动的形式,大家的垃圾分类技能得到了显著提升。通过党员的带头作用和积极参与,此次垃圾分类主题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不仅增强了居民的环保意识,也提高了垃圾分类的实际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一活动体现了党建工作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模式,展示了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们身先行、示范带动,为社区文明建设贡献了力量,同时也促进了社区氛围的和谐与共融。

2-3 学生志愿者指导垃圾分类

【案例 2-5】“小巷管家”共筑和谐巷区

        为了进一步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能力现代化,学院与沙河保利罗兰香谷社区青年携手,共同组建了“小巷管家之队”。该队伍的宗旨是通过系列志愿活动,密切学院与社区的联系,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营造和谐共生的社区环境。其中,环境整治活动中,志愿者们对社区小巷内的绿化带进行修剪,对公共设施进行维护,对垃圾进行分类指导;文化活动中,组织居民参与书法、绘画等文艺活动,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在法律咨询和技能培训中,志愿者们发挥各自所学,为居民提供实用知识,提高了居民的自我服务能力。“小巷管家之队”的建立和活动开展,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贴心的服务,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也为学院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平台,使他们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服务,实现了教育的社会化和社区服务的专业化。此外,该志愿活动还体现了高校社会责任的积极担当,加强了高校与社区的沟通与合作,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促进了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小巷管家之队”的持续努力,学院与社区的联系更加紧密,社区的发展和居民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2-4 学院与沙河保利罗兰香谷社区青年携手共建“小巷管家之队”

        积极组织师生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文化讲座、艺术展览等,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参与社区环保项目,提高社区环境质量;同时,还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协助制定文化发展规划等。本年度,学生处组织100余名学生参加社区8项主题活动。

        如6月13日,学生处党支部与保利社区青年汇联合开展“垃圾分类促新风,党员带头身先行”主题党日活动;10月20日清理宣传栏及楼道小广告等社区环境清洁。未来将继续保持与镇街、社区友好的互联互动关系,共建和谐家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为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贡献力量!

2.3.2 社区协同育人提质增效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日益凸显,特别是在协同育人方面展现出独特的优势和重要作用。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服务社区作为质量教育的重要途径,致力于通过校社合作,推广共同服务,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和社区服务质量的增强。

        学院与周边的沙阳路社区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同打造了“协同育人服务团队”。该团队由学院师生和社区工作人员组成,以社区需求为导向,开展了系列服务活动。首先,学院依托自身的专业特色,提供了一系列的技能培训,如电脑操作、家电维修、健康讲座等,旨在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技能。同时,学院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参与服务活动,既实践了所学知识,又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针对社区老年人较多的特点,学院组织护理和康复专业的学生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包括健康咨询、康复指导和心理慰藉,极大地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此外,学院还与社区联手,推出了环境美化活动。学生和社区志愿者共同参与街道清洁、绿化植物养护等工作,共同努力打造更加宜居的环境。

        通过校社合作的协同育人模式,学院不仅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而且极大地增强了社区的服务功能,改善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这种模式的推广还带动了社区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和管理中来,增强了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共同营造了和谐、积极向上的社区氛围。学院以此为契机,不断深化校社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推动了学院与社区的共同发展。

【案例 2-6】“社区邻里节”促进校社合作共育

        沙河镇第五届“社区邻里节”是一个旨在增进邻里关系、促进社区和谐的年度盛事。国际幼教学院师生应邀参与,以实际行动支持社区活动,展示了高校师生服务社会的积极风貌。为了此次邻里节,国际幼教学院精心准备了一系列节目。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29 名学生通过歌舞、戏剧、亲子游戏等多种形式的表演,为社区居民送去了一份特别的节日礼物。其中,小品《邻里和谐新篇章》幽默风趣,赢得了居民们阵阵掌声;亲子互动游戏“快乐家园”拉近了家庭成员间的距离,温暖了社区的氛围。这些节目不仅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为师生提供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机会。学生们在服务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国际幼教学院师生的参与,不仅增强了沙河镇社区邻里节的活动内容和文化内涵,也展现了高校育人功能的社会延伸。学院与社区的紧密合作,促进了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交流融合。此次邻里节的成功举办,是校社合作共育的一个缩影,展示了学院在地方社区发展中所能发挥的独特作用和积极影响,为未来校社进一步协同育人、共同促进社区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2-5 国际幼教学院师生参与沙河镇第五届“社区邻里节”活动

【案例 2-7】“井”上添花,地校联动共创新城

        为响应昌平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的号召,沙阳路社区联合艺术设计学院于 10 月 26 日下午,共同开展“创建文明城区”环创活动此次活动以“创建文明城区——地校联动共创城 沙阳北科在行动”为主题,以井盖美化为主要形式,以文明养犬、垃圾分类、光盘行动、公筷公勺、楼道堆物、防火用电、文明祭扫、空调调高一度等为主要内容,力争营造浓厚的创城氛围,为昌平区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助力。艺术设计学院选拔了 27 名同学由三名老师带队,历时两天,参与了此次环创活动

图2-6 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参与沙河镇井盖美化活动

        通过此次活动,让全体居民和属地高校学生共同了解到,“创城”是每一个人共同的责任和目标,通过“创城”能进一步提升居民的幸福感,也进一步加强了学院师生“创城”有我的意识,将志愿服务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展现了学院新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奉献精神

2.4 服务区域合作

2.4.1 携手延庆职教创新,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八达岭校区坐落于北京市延庆区,在2023年深化了与延庆区政府的合作,推动了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地区发展的紧密结合。通过与延庆区政府相关部门的紧密协作,学院不仅建立了高效的联席会议制度,还创新了联系人制度,确保了信息流通和决策的高效性。延庆区政府在此基础上,选派专人与学院进行对接,以确保双方在延庆科技园区、生态文旅等重大项目合作中的顺畅沟通和有效协调。

        学院秉持产教融合、以企育校的发展模式,紧跟延庆区城市经济发展的步伐,积极探索与实践产教融合的新工程和新路径。这一模式不仅促进了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而且推动了教育资源向地方经济社会需求靠拢,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和就业机会。

        在北京市大力推进健康老龄化应对策略及乡村振兴政策的背景下,北京科技职业学院的各项措施与政策不仅响应了市政府的号召,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显著成效。学院与延庆区政府的合作为健康老龄化社会提供了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对于乡村振兴则提供了科技支持和人才输送,有力地推动了政策的落地实施。

        通过一系列的合作与创新,学院与延庆区政府的互动达到了新的高度,有效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同时也为地方政府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技术支撑,共同为延庆区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贡献了力量。

2.4.2 深耕美育资源服务,提升市民艺术文化素养

        在文化繁荣的北京市,美育作为提升城市软实力和文化品味的重要途径,其资源的服务与推广尤为关键。学院深耕美育教育,致力于将美育资源服务于首都城市建设,为北京市的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学院积极参与到北京市的文化艺术活动中,特别在社区美化、公共艺术项目、艺术教育普及等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学院组织师生开展“美化北京”志愿服务项目,通过墙体彩绘、街头雕塑、社区艺术室内装饰等形式,提升了社区环境的艺术氛围。此外,学院还与北京市多个博物馆、艺术馆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派遣美术专业学生作为志愿讲解员,为市民提供专业的艺术作品解读,推动艺术教育的普及和提升。同时,举办了包括儿童画展、摄影展览、设计作品展等多种形式的公益艺术展览,吸引了广大市民的参与和好评。

        通过美育资源的服务与推广,北京科技职业学院不仅使自身的专业特色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也为提升北京市民的艺术素养、丰富市民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学院的实践活动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让美育成为连接学校与城市、理论与实践的纽带。

【案例 2-8】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共创鸟巢新吉祥物

        2023 年,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参与了一项意义非凡的项目——为鸟巢超冠军体验中心设计新的吉祥物“超冠人”,以及完成近万平米体验中心内的环创展示设计。这不仅是一次校企合作的典范,也是学院服务北京文化建设的生动案例。目前,在鸟巢陈列的四大吉祥物中,除了 08 年奥运会吉祥物“福娃”、22 年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以及鸟巢吉祥物“OLIN”和“LINO”之外,还有一个就是超冠军体验中心吉祥物“超冠人”。

        “超冠人”的设计理念源自于奥林匹克精神和体育竞技的激励作用,由艺术设计学院的师生团队历时数月经过多轮创意和修改,终于完成了这一形象生动、充满活力的吉祥物设计。它不仅融入了北京的文化元素,还体现了现代设计的创新理念,旨在传递正能量和运动鼓舞,已成为鸟巢新的文化标识。通过这次设计项目,师生们不仅为北京的城市地标——鸟巢增添了新的文化元素,也为国内外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这项工作展现了学院在艺术设计教育方面的成果,学院也将以此为契机,激励师生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深化校企合作,为提升北京的城市形象和文化软实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图2-7 艺术设计学院师生为鸟巢超冠军体验中心设计的吉祥物“超冠人”

3.文化传承

3.1 传统文化

3.1.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育人效果

        学院自建校以“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长期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导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真挚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完善人格修养、增强民族自信,努力成为“德技并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学院围绕高职院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找准传统文化与育人的结合点,逐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院育人全过程。学院还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一是举办文化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赛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文化创意和竞技热情。二是加强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提供多元化的文化空间和平台。三是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和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院现有学生社团11个,会员共计176人,成为全校人数最多的学生组织,发挥了学生社团繁荣第二课堂主力军的作用,全年共组织学生活动373次。社团类别涵盖文化体育、志愿公益、创新创业、学术科技等。(具体见表1-2)。 

3.1.2 创新“三进四环五育创新并举”教育新模式

        学院在通识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始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过程中的核心价值。学院通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社会实践教育为基础,创新提出了“三进四环五育创新并举”的教育新模式。这一模式旨在将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之中,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

        在“三进”方面,学院着力将传统文化引进课堂教学、引进学生心灵建设、引进社会实践中。不仅在课程设置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还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让学生在感悟中华文化精髓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和责任感。“四环”则指的是围绕学生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思维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开展工作,打造立体的文化育人环境。在“五育”创新并举中,学院均衡推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的发展,确保每个方面都能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2023年,学院继续以课程改革、文化大赛和特色项目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纵深研究。课程改革方面,通过增设相关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动、贴近学生实际。大赛方面,组织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艺术展演等,既提高了学生参与感,又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学院还积极推动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题项目的落地实践,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统节日研究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来。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了提升,同时也为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开辟了新途径。

        2023年,学院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和突破,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文化底蕴,也为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贡献了力量,为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成果如下表。

【案例 3-1】书香溢校园,经典润心灵

        学院坚持“党建引领、文化育人”,重视中华秀传统文化育人价值,把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传承与高职学生的培养深度融合,持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 “三进”和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四入”教育路径与策略。打造富有传统文化特色校园,开辟课程与课程思政两条线路,编撰具有高职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2023 年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市级教学成果奖和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团队,以课程为载体、大赛做推动,推进“文化育人”纵深实践与研究。参加各级各类文化艺术活动和大赛,完美契合中华经典诵读写大赛、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第十五届大广赛、第九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北京市职业技能大赛、校级第八届书法大赛等,参与师生达 1460 人次,获奖 66 项。同时通过科研带动、项目支撑,与中华书局等知名企业持续深度合作,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改项目一项,省市级科研课题四项、两个市级优秀案例奖等。课赛融通、教科研协育人同已经成为“文化育人”新常态

图3-1 学前教育专业《民族舞》课堂

图3-2 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案例 3-2】复原“洛出书处”登上《寻古中国》

        艺术设计学院孙吉山副教授在担任“洛书文化研究院”院长的同时,带领本专业学生参与到洛书文化研究院的碑刻设计项目制作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们美术专业的特长。在复原过程中,他带领学生充分利用丰富的文献、史料、专家、技术等资源,实现辐射京津冀、服务全中国的作用。在研读大量史料、文献后,进行字体设计、图案设计以及线描稿的绘制工作。对于不同的历史碑记进行不同的字体、图案的设计的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书法临摹还原工作,尤其是临摹还原了曹植碑书法。

图3-3 “洛出书处”登上CCTV-1《寻古中国》节目

        曹植碑是曹植书体集字而成,即曹植碑为曹植书法真迹碑。同学们在临摹还原曹植杯的过程中,还捕捉到了曹植书法和王羲之书法的微妙关系。经过近4年的考证和复原,“洛出书处”碑于2022年6月复原成功。当日,《洛神水赋》表演者何灏浩便向偃师区发去贺信。2023年11月13日,央视一套《寻古中国》栏目对此碑进行了报导。

【案例 3-3】艺术设计学院师生作品亮相服贸会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服贸会)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国际性、综合型大规模展会和交易平台,顺应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发展趋势,服贸会不断提质升级,日益成为全球服务的国际公共产品。

        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在孙吉山副教授的带领下,由艺术设计学院师生共同完成的“仓颉晒书台”碑、曹植真迹“洛出书处”碑、“抱玉握珠”碑,天下典范“诗书”碑、董永故里落仙台天下天下第一“爱”碑、“韩文公”碑等碑文修复拓印作品,在 08 年北京奥运会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书写者高路书写作品“华夏文艺复兴”和原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丁方书写作品“华夏文艺复兴”的领衔下,一同以“超冠军 IP 产业化成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亮相服贸会。

图3-4 在2023年服贸会上展出的“韩文公”碑文修复拓印作品

        此次参加服贸会,不仅开拓了艺术设计学院师生的国际视野,更为提振了“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首都设计文化”办学使命的信心,坚定了深化综合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及综合创新能力,为社会提供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高水平、重品德、善创新”的应用型、复合型艺术人才的信念,同时也为“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助力!

3.2 企业文化进校园

        为了提高人才质量,拓宽校企合作渠道,搭建实习就业平台,并促进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学习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大师说行业”活动邀请了行业内的领军人物,为学生分享行业前沿动态、发展趋势和成功经验。如护理学院不定期邀请原首都医科大学护理学院书记李淑迦教授、黄惟清、田君叶、王庆玲等众多北京各大医院的护理专家,为学生开展系列讲座并现场展示各种护理技能;幼教学院新生入学导入教育活动中邀请了业内专家,教育部中国教师报战略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教师发展专委会副理事长叶飞为同学们分享了《成功教师的三大核心素养》,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行业的特色和机遇。同时,“企业进校宣讲”活动则邀请了众多知名企业代表到校宣讲,如技术应用学院邀请了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贺唯佳教授为学生带来了题为“开拓智域,把握未来”的讲座;艺术学院邀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旅游设计分院院长汪震铭教授,为同学们分享了一堂名为《中华传统文化与建筑艺术杂谈》的精彩课程。这些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文化、行业需求和职业发展前景,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提高个人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同时,企业也可以更直接地接触到优秀的学生资源,发掘更多潜力人才,实现人才储备和选拔的精准对接。

        在此基础上,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和交流,学院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动态,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同时,学院也可以借助企业的资源和优势,开展更多的实践教学和实习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就业资源,共同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学院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案例 3-4】“南丁格尔”引领护理学子向未来

        自从南丁格尔那盏小马灯照亮无数伤残战士生命的那一刻起,便有无数巾帼志士受到那生命光辉的感召,承担起守护健康守护生命的神圣使命。为了帮助学生快速进行自我认知和职业定位,护理学院于 9 月 21 日特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田君叶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董婷婷等 8 位专家为学生讲解护理行业的新知识、新规定,为今后的护理之旅奠定基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护理部副主任田君叶主任题为“开启护理职业生涯大门的钥匙”的讲座,内容丰富、生动有趣,让学生们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护理部副主任董婷婷主任向同学们讲述“护患沟通与患者安全”的讲座,让同学们了解到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沟通实践成为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董婷婷主任指出,护理工作也是一个高风险行业,如果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问题。作为一名护理专业人员,需要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对市场的敏感性。

        各位专家从实际经验和专业理论角度让同学们对护理专业有了更深一步的的认识,尤其经历了新冠疫情,让大家对医护人员有了更高的认可度。同学们纷纷表示身为一名护理学子,将尽快找准自己的人生方向,扎实专业知识、熟练掌握临床操作技能,以更好的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

图3-5 护理专家为同学们讲解护理专业高职学生职业规划

3.3 红色文化

        学院始终不忘“育人报国”的办学初心,始终传承“党建引领”的红色基因,始终坚持“公益办学”的办学方向。学院一直秉承传承红色文化的使命,致力于通过各种实际行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铭记我国的革命历史。在 2023 年度,学院继续深入开展红色文化传承工作,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实际做法,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3.3.1 红色初心铸就工匠精神

        学院坚持以红色初心点亮办学之路,深耕红色文化,致力于将这一宝贵精神财富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技艺精湛的工匠人才。在学院的课程体系中,红色教育融入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之中。学院开展了一系列“红色课堂”,邀请了历史学者和时代见证人进入课堂,讲述革命故事,解读红色经典,让学生们在感悟历史的同时,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与内涵。在更为具体的实践中,学院鼓励学生将红色精神融入到专业学习和技术操作中去。在电子、计算机、会计等专业的实训过程中,老师们强调“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学生们在一针一线、一板一眼中体会精准和耐心,将红色文化的坚持和奉献转化为对专业技能精细打磨的动力。

        经过不懈努力,学院的学生在全国各类技能大赛中屡获佳绩,不仅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身上展现出来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是红色文化和工匠精神传承的最好证明。这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意识,培养了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同时也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具有红色基因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这不仅是对学院红色文化教育成果的肯定,也是办学理念深入人心的具体体现。

【案例 3-5】“红色讲堂”传承红色文化

        9 月 20 日,在学院举办的“红色讲堂”讲座中,侯建华教授以“我爱你,中国”为主题,通过对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的深刻探讨,为学生们带来了一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彩盛宴。他以红色文化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历史事例、感人的红色故事,向学生们展现了我国革命历史的波澜壮阔。他强调了红色文化对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侯建华教授巧妙地将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强调了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重要性。他以“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责任心、细致入微的态度、不断追求卓越的品质”为例,鼓励学生们在学业和职业上都要追求卓越,迎难而上,不断完善自我,做到“精益求精”。侯建华教授的讲座深刻而生动,激发了学生们对红色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兴趣。学生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样的讲座,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色文化的内涵,明白了工匠精神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这一次讲座成为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亮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图3-6 侯建华教授“我爱你,中国”“红色讲堂”活动现场

3.3.2 主题教育传承红色文化

        2023 年,学院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此强化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学院开设了一系列与红色文化相关的课程,如“四史”课程等,通过课堂教学的形式,让学生系统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红色文化,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红色精神的内涵。

        其次,开展“红色足迹寻访”项目。学院组织党员、学生赴革命历史遗址、纪念馆进行实地学习,亲身体验革命先辈的英勇斗争和崇高精神。在参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听解说、观展览、瞻仰遗迹,深刻感悟到革命精神的时代价值。

        最后,学院还发起了“红色文化进课堂”活动,将红色革命历史与专业课程教学相结合。例如,在设计类课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研究红色文化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鼓励学生在作品中融入革命文化元素,让红色精神在创新设计中得到传承和发扬。

        在红色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不仅了解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是在情感上受到了教育。他们通过写感想、做报告、参与讨论等形式,表达了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和对红色精神的认同。学院通过这些活动,成功地将红色精神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让红色文化成为学生们心中的精神坐标。

【案例 3-6】学院组织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6 月 3 日上午,学院全体党员及部分入党积极分子前往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从百年党史中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感悟思想伟力,汲取奋进力量。在宣誓厅,全体党员面向鲜红的党旗整齐列队,擎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铿锵有力的誓言表达着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勇担时代重任的坚定决心。此次参观让大家进一步感受了中国共产党人筚路蓝缕、顽强奋斗的伟大历程。从党的百年非凡历程中感悟思想伟力,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更加坚定的政治态度、更加求真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党史学习教育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工作实效,为学院工作作出更大贡献。

图3-7 师生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对党旗宣誓

4.国际合作

4.1 留学生培养

        学院根据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对来华留学生招生和培养工作进行全面规划。在顶层设计方面,学院确立了来华留学“质量理念”,以确保留学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通过精准的招生宣传,提高了留学生输入质量。同时,加强内涵建设,注重教学过程的质量管理。此外,学院还完善了管理服务体系,确保留学生输出的质量。为进一步跟踪留学生的发展情况,创新了校友服务模式。这些举措有助于吸引更多优秀生源,使留学生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

4.2 国际合作办学

        2023 年,学院致力于不断提升国际合作办学的质量,并为此精心制定了建设方案。该方案以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为核心目标,积极吸收和引进国际上先进、成熟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特别是在教师交流、学生交换以及学分互认等方面,学院与国外高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2023 年 6 月,学院派出 4 名访问学者和留学教师赴泰国高校进行交流访问,不仅将学院的优质课程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经验与做法分享给国外高校,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创新推广,共同培养具备实际应用能力的跨界人才。同时,学院积极引进优质外国企业,为中国和职业院校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为推进全球一体化进程贡献力量。

        同年 5 月,学院与俄罗斯东北联邦大学达成了学分互认、学制承认的合作协议。双方在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和会计等专业领域共同开展了学生联合培养计划,推广和输出学院的优质课程及特色专业。这不仅包括学院主持参与开发的职业教育标准、资源和装备,还涵盖了学校建设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习实训标准等一系列内容。通过国际范围内的交流与合作,学院与俄罗斯东北联邦大学取长补短,共同提升人才的适应性和定向针对性。

        展望未来,学院计划在 2025 年之前巩固并深化现有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同时努力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领域和层次。学院的目标是建设 1-2 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使境外学生和交流交换生的规模达到年均不低于 30 人。此外,学院还计划每年举办一次国际师生交流会,为师生提供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

        通过这些努力,学院将不断推动自身在国际合作办学领域的进步,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案例 4-1】携手俄罗斯东北联邦大学拓国际办学之路

        在全球化教育背景下,学院在 2023 年 5 月 16 日迈出了重要一步,与俄罗斯东北联邦大学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协议。该协议的核心内容包括学分互认和学制承认,标志着两校在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会计等专业的国际合作开启了新的篇章。双方共同开展的学生联合培养计划,不仅是一次教育资源的共享,更是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创新实践。本次合作的亮点在于,学院不仅输出了课程资源,更包括了学院参与开发俄罗斯的职业教育标准、实训装备及各项建设标准。这意味着学院的办学理念、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得到了国际的认可和推广。通过国际合作,两所学校实现了资源的优势互补。学院的学生能够直接受益于俄罗斯东北联邦大学的教育模式和学术氛围,而俄方学生也能享受到学院在职业教育领域的深厚积累和特色专业的独特优势。

        此次合作增强了学院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学院教育教学的全球化步伐。通过合作,学生的国际视野得到拓展,适应性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为未来在全球化就业市场中竞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两校在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上的交流,也为其他国际合作项目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图4-1 学院与俄罗斯东北联邦大学签约仪式

4.3 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为深入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学院按照北京市推进首都职业教育“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发展要求和北京市教委职业教育宣传月活动安排,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多项实际行动,为推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合作发展,为培养适应国际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贡献力量。

        一是加强专业合作与共建。学院与沿线国家的高校开展深度合作,共建研究中心。通过建立共同的实验室、开展联合科研项目,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家需求的人才培养,与相关国家企业和机构合作,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联合举办实习项目、提供专业培训,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获得实际工作经验,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需求。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学院与俄罗斯东北联邦大学签署的合作协议里,明确双方共同推进学生和教师的学历晋升、拟定共建专业的方向和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等,专业合作涵盖了学前教育、计算机应用、会计等专业,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专业智力支持。

        二是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研讨。学院积极参与各类“一带一路”国际学术交流与研讨会,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专业学者、企业家共同研究解决行业难题。这种交流形式不仅提升了学院师生的国际化视野,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更广泛的合作机会。

        三是开展留学生项目与文化交流。学院开设专门的留学生项目,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前来学习。通过举办文化交流活动、中外学生合作项目,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理解。这一举措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国际化体验,也为学院的全球影响力打下了坚实基础。2023 年,学院分别接待了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菲律宾巴黎瓦格大学和泰国碧差汶大学等国际大学到校参观访问,就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深度合作进行探讨和商议,在巩固深化现有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同时,努力拓展国际交流的领域和层次。

        四是积极参加“一带一路”系列技能竞赛活动。2023 年,学院组织师生积极参加“丝路工匠”国际技能大赛、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等技能竞赛活动,不仅加强了国际合作,促进了技能人才培养,更为沿线国家的产业升级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模式。通过参加竞赛活动,为推动国际合作、促进技能人才培养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进一步提升了学院在国际教育合作领域的影响力。

        通过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北京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举措,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了力量。学院的实践之路不仅拓展了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也培养了更多适应全球化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案例 4-2】学院与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深化合作

        2023 年 6 月 21 日,学院迎来了一位重要的国际访客——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国际学院院长诺君辉博士。在这次充满期待的交流中,双方就进一步推动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多个层面的合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商议。学院与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的合作已有一定基础,此次访问旨在巩固并深化双方已有的交流项目,同时探索更广泛的合作领域,以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提升教育质量。在会谈中,双方均表示愿意探索将合作领域拓展到更高层次和更宽领域,如职业技术教育的国际标准化、职业资格互认等。

        诺君辉博士的访问为学院进一步开展国际化教育打开了新的大门。通过这次深度合作的探讨,学院的国际合作教育项目得到了新的活力和拓展。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学院的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还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为学院的学生及教师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平台,进一步助力学院在全球职业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4-2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访问北京科技职业学院

【案例 4-3】“丝路工匠”技能大赛首秀摘“银”

        2023 年,2022 级艺术设计专业的王灵雨同学在张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参加了由北京市教委主办的第三届“丝路工匠”国际技能大赛中的幼儿主题画赛项,最终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王灵雨同学不仅学习了专业的绘画技巧,更是深刻理解了艺术与情感表达之间的联系。在准备赛事的过程中,她在创意思维、艺术表现和技能运用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张绨老师也鼓励王灵雨大胆创新,将个人风格和幼儿心理相结合,创作出既具有专业水准又贴近幼儿审美的主题画作。经过数月的辛勤准备与创作,王灵雨同学的作品在众多高水平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最终荣获大赛二等奖。这不仅是对王灵雨同学个人技能和创造力的认可,也是对张绨老师教学方法和学院艺术教育水平的充分肯定。学院将通过实践教学和国际竞赛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培育出具有国际视野和高级技能的艺术设计人才,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图4-3 学院组织第三届“丝路工匠”国际技能大赛校赛活动

4.4 国境外独立办学质量

        在巩固深化现有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同时,学院努力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的领域和层次,继续建好在马来西亚城市大学成立的海外学习中心,为学生海外留学提供保障。海外学习中心不同于一般的出国留学机构,它全程负责学生的申请、出国、学习、生活、就业等事宜,为留学生在异国他乡能够顺利完成学业保驾护航。

5.产教融合

5.1 强化职教特色,打造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

        “城校互动、产教融合、以企育校”是学院的发展方向,也是办学坚守的类型定位。一直以来,学院都在与行业产生紧密联系与积极互动,坚持“产教城深度融合”的评价理念不动摇。学院十分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培养职业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探索并形成了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教融合、以企育校”,使学生在校内仿真和校外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完成职业塑造。

        学院依托举办者公司北科昊月教育集团,各二级学院与集团内企业紧密合作,开展“产教融合、以企育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根据资源共建共享的原则,与集团内企业合作共享建设成果,推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相结合,发挥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创业孵化、师资培训、课程研发等功能。如国际幼教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与北科昊月教育集团旗下的巩华北科幼儿园、婴幼学苑等融合办学,率先创建了北京市首批 A 级幼儿园、首个高职系研究院,与北京市近百家优质幼儿园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式合作,打造了“院园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服务与管理学院与东方时尚驾校共同建设巩华驾驶员培训基地项目,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基地,树立驾培行业标杆;技术应用学院与北科昊月教育集团旗下的大华软件公司共同建设云计算、大数据等专业,通过“双创融合,双证融通”的合作模式,建立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

【案例 5-1】培养高质量托育服务人才惠民生

        国际幼教学院依托北科幼教集团两所北京市示范园(校内实习基地),深化产教融合,践行“院园一体”,形成了“岗、课、赛、证”融通,“产、教、科、融”并举的发展格局,积极探索托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助力高质量托育服务的发展。学院引进行业专家学者,带领教师承担高质量科研项目,快速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行业经验。2023 年上半年有四位专业课教师在专家带领下参与教育部“岗课赛证融通”托育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院长及两位专业教师承担了托育行业全国技能大赛的评委工作。与此同时,加大力度提升实习基地的办托质量,以岗位标准倒推人才培养目标。北科婴幼学苑作为北京市示范托育机构一直在行业内努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园所的健康托育理念、科学育儿方法和真实工作案例成为学院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支撑。围绕职业教育特点,通过课证融合,推进了托育服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课赛融合,强化了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课岗融合,提供真实场景、真切课堂和真正训练,创建了“岗训合一”的实训载体,为高质量托育服务提供人才支撑。

图5-1 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图5-2 托育行业专家指导教师开展高质量科研项目

【案例 5-2】校企协同育人,促优质就业

        2023 年 8 月,艺术设计学院与京东阳光慧采平台授权企业北京品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为 2021 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提供“学践实岗创”五位一体的培养平台。即企业方承担学生实训课程的理论授课用京东真实运营项目让学生动手实践;实训课程结束后学生自愿选择继续在企业方带薪顶岗实习;实习期满,企业方优先录用实习学生;有创业意愿的学生,企业方进行资源、技术和资金扶持。另外,企业方为了让学生快速适应企业发展的岗位需求,打造“比学赶帮拼”的工作氛围,树立实习生优秀标杆,促进产教融合项目稳健发展,还设立了“京东产教融合奖学金”。

图5-3 2021级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开展“学践实岗创”实践

        通过京东产教融合项目的突破,艺术设计学院进一步加强了校企合作,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培育专业特色与品牌,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和效益,为推进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5.2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

        2023 年,学院积极探索产教联合体建设工作,探索“引产入教、引企入校”,逐步建立政府、学校、企业积极参与的共商共建共享机制,增强学院与企业推进产教融合的信心和动力,不断加强企业的联系,在学院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开设专业技能大讲堂,在企业建立专业教师工作站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培养社会经济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本年度现代服务与管理学院与东方时尚驾校共同建设巩华驾驶员培训基地项目,构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基地。未来,学院将在此基础上,将努力建成既有“区域特色”,又有“学校特色”的东方时尚智能驾培市域产教联合体。

【案例 5-3】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共建智能驾培基地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东方时尚驾校与南一村携手合作,共建“汽车检测与维修(新能源)”专业,共同打造“安全、文明、绿色、科技、智慧”的新型驾培基地,旨在提升培训质量,树立行业标杆。此次合作不仅为驾培行业注入新的活力,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此项目紧密结合北京的发展需求,致力于提升“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四个服务”水平。学院紧跟时代潮流,契合北京的发展定位。通过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努力开创东方驾培新篇章,打造科技化、智能化、低碳化的未来驾校“样板间”。此外,四方还将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共同建设“驾驶教练员”专业。通过德技、专创、课证三融合的育人模式,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培养高端技能人才,满足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为首都经济的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图5-4 新型驾培基地奠基仪式

5.3 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等文件要求,学院秉持“人才共育、企业共利、行业共赢”的理念,积极参与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项目。如作为副理事长单位,学院参与了全国教育信创与密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项目建设,共同开启信创与密码行业的新篇章;作为理事会员单位,学院参与了全国财税服务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项目。立足行业的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数智化转型需要,开展标准研制、资源建设、社会培训、实习就业等业务,实现校企高效对接,服务产教深度融合,支持行业发展,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案例 5-4】产教深度融合,携手共筑信创未来

        2023 年 12 月 7 日,全国教育信创与密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乌鲁木齐璀璨启航。学院凭借在教育信息化创新和密码行业所作出的贡献,被推选为该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副理事长单位。这一荣誉是对学院在信创和密码领域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未来发展的期待。这一共同体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联盟,更是培养专业与创新能力兼具的人才的熔炉。它集结了高等教育、产业界和政府的力量,共同制定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在这里,理论不再孤立,而是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与真实的工作环境无缝对接。

图5-5 学院参加全国教育信创与密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成立大会

        作为副理事长单位的代表,学院将与共同体成员单位携手共筑信创未来,共同探索教育信创与密码行业的创新发展,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培养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将进一步发挥在信创和密码领域的优势,与共同体成员单位共同制定行业标准、推广优秀成果、开展技术研发等

5.4 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

        学院在 2023 年度针对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的建设采取了一系列具体行动,旨在加强产教融合、提升教学质量与服务区域经济的能力。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学院投入 500 余万资金对实践中心的硬件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增添了学前教育、护理、托育、计算机等多项与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实验实训设备,包括模拟生产线、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等,以满足不同专业技能的实训需求。其次,推动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学院创建了开放型的资源共享平台,允许企业、学生和教师共同使用实践中心的资源,平台在线上提供预约系统,保障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调配。第三,推动校企合作项目。学院与区域内的多家企业共同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共同研究和制定符合行业需求的培养方案,确保教学内容和企业实际需求的紧密结合。第四,建立行业大师工作室。邀请行业内的技术大师和高级技工进驻实践中心,设立工作室,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和技能培训,提供行业前沿技术的学习机会。学院还将实践中心对外开放,为周边社区提供技术服务和职业培训,促进学院与社区的互动,服务社区发展。

        通过这些做法,学院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在 2023 年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加强了学院的教学能力,也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和人才支撑。

6.发展保障

6.1 党建引领

        学院自 1997 创办之初就成立了党支部,始终坚持“党建引领、育人报国”的办学宗旨,坚持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遵循贯彻宪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从严依法治校,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党建引领、文化育人、公益办学”,明确“北京需要、产教融合、质量特色、精专发展”为战略目标;坚持传承和弘扬“坚持不懈、追求卓越”的北科精神,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为学院高质量发展培根、筑基;坚持以品牌建设为目标,以专业特色为引领,以优质就业为导向,推动学院走向“精专”平稳健康发展。

6.1.1 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为全面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走深走实,根据学校主题教育工作安排,结合学院实际,锚定“学思想”这一首要任务,将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统筹起来,制定党支部集中学习内容、形式、研讨重点“三张清单”;认真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等制度,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切实将党的教育方针融入办学治校和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办学模式,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6.1.2 落实党的全面领导

        经昌平区教育工委批准,学院党委实行 9 委制,党委设书记一人,副书记两人,党委会实行民主集中制,委员分工负责。党委组织架构中有党委组织部、宣传部、纪检委、团委、工会、党委办公室等组织部门,各二级学院和重要职能部门均成了党支部。

        2023 年,按照党中央、市委和区委决策部署,以党建设为引领,将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聚焦落实目标任务,坚持党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围绕“强队伍、优课堂、精管理、创特色、铸品牌”的主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和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主题教育成果体现在持续深化教育评价和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推进学院内涵发展。

6.2 政策落实

6.2.1 落实“新京十条”打通人才上升通道

        为进一步提高全体教工对“新京十条”的理解和认识,学校制定了《关于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开展在线精品课程遴选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做好 2023 届毕业生工作的通知》等十余项政策文件(具体文件见附件 1),并以“学习贯彻新《职业教育法》”和“京十条”为主题,以“二十大”系列学习教育活动为契机,召开主题班会、“学习二十大报告”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海报大赛等,召开了多次教工组、学生组线上、线下研讨学习活动(具体活动见附件 2),加强了思想教育工作。引导全校教职工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自觉对标对表,结合本职工作,找准在教育教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改进工作的思路、举措和具体行动,统筹学校的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引导专业向“高质量、有特色、国际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并形成与类型特色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如优化产教融合政策环境、完善激励制度,推动新《职业教育法》和“京十条”精神在学校落地生根。

6.2.2 完善对职业学校教师的激励制度情况

        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实施“人才强校”、“人才立校”战略,以提升教师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核心,重点培养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双师型”教师和高层次人才队伍。专任教师中共有北京市职业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11 人、专业带头人 1 人,校级教学名师 6人,北京市教学名师 1 人,双师素质教师 42 人。

        学院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逐步建立促进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优秀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2023年,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教学及科研管理的实施办法》,激励教师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的奖励办法,完善了教师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各类技能竞赛获奖的奖励制度。同时学院发挥人才、专业和设备优势,深入开展与企业合作的项目,提升公信力,建设科技创新团队,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应用成果转化和横向课题研究,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2022-2023 学年,学院横向科研经费到账 54 万元,获得知识产权项目 2 个,为合作企业培训员工 1595 人次,到账 95.5 万元,并从开展补贴性培训和市场化社会培训的费用中提取 30%作为教师的绩效工资来源。

6.3.3 多途径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高质量就业,对毕业生进行精准指导,提高对口就业率。一是以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指导课程设置。技能比赛彰显企业对院校培养人才的技能要求,故学院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就会有意识地加入所缺乏的技能学习,使学生获得更贴进实际工作的技能。二是通过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分析职业环境,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三是加强毕业生实习指导,使其在实习阶段即进入对口岗位体会职业要求,从而使就业更有方向性。四是优化就业服务,保障毕业生充分就业。积极组织毕业生参加线上线下系列招聘活动,本年度举办线下专场宣讲招聘活动 16 场次、线上 29 场次。五是开展“访企拓岗”专项活动,书记、校长、二级学院院长亲自带头走访企业,实施主动出击、积极引入,多方联动、全面动员的全方位就业服务与保障策略,提供更多的对口就业岗位,实现招聘岗位精准对接到专业、对接到学生,不断提高对口就业率。本年度被推荐加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数字产业与就业工作委员会会员单位。

图 6-1 学院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协会数字产业与就业工作委员会会员单位

【案例 6-1】就业见习助力职业发展

        李涵玉系 2020 级学前一班学生,在校期间刻苦学习,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成绩在全班名列前茅。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实习期间,她一直关注着当地的教师招聘信息。在面对各种考试和生活问题及挑战时,如情绪波动、孤独、反复的困扰等,她始终坚定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在老师、朋友和家人的支持和安慰下,她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功通过了 2023 年荣成市教育和体育局公开招聘幼儿教师的考试,并通过了政审。此次考试报名人数高达 300 余人,仅招聘21 人,面试时连同本科生在内一共 42 人,李涵玉凭借在校岗位见习期间深化理解和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及专业知识在面试中脱颖而出。入职后,她与本科生及研究生享受同等待遇。现在,李涵玉已经成为一名真正的人民教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6.3 学校治理

6.3.1 法治护航,提升治理能力

        2023 年,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党建引领、育人报国、公益办学”的办学宗旨,秉持“以人为本,以法律为准则,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以健全现代大学制度和完善治理结构为重点,以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目标,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学院规章制度体系;规范内部治理工作,强化校务会、专业委员会、教代会等的作用,明确决策机构的职权和议事规则;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重大事项均经过校长办公会会议决策并进行公示,重大决策前,建立公开征求意见制度;依法健全和规范申诉渠道,维护师生合法权益;持续提升治理法治化、信息化水平,推进学院“依法治校”发展战略落实落地。

【案例 6-2】学院通过北京市绿色学校达标验收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师生生态文明素养,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的通知》(教发厅函[2020]13号)和《北京市绿色学校创建行动方案》(京教勤[2020]24号)相关要求,结合学院发展需要,制定了《北京科技职业学院绿色学校创建发展目标及年度实施方案》,召开专题部署会,明确工作职责,责任到人。在党委书记周孟奎教授带领下,党政办公室牵头,全员参与绿色校园建设工作。历时6个月就创建工作中6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128个佐证材料进行了充分地准备。2023年11月16日,北京市绿色学校(高校)创建达标验收工作专家组一行莅临学院,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专家讨论等环节,对北科院绿色学校创建有关情况进行全面地了解,经专家组集体评议,一致同意北科院绿色学校创建验收通过。专家组肯定了北科院在绿色学校创建工作中,能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建目标明确,注重宣传教育,传播生态文明,开展形式多样的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积极推进绿色发展的教育理念,使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工作成效显著。

图6-2 学院通过北京市绿色学校创建达标验收

6.3.2 完善制度,建立标准,提高管理水平

        学院高度重视规范办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了确保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近些年来根据现行国家教学基本文件及两版《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通则》不断补充、修订、完善学院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文件,编制了《北京科技职业学院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并严格执行。2023 年以来,学院根据《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通则(第 2 版)》,重点修订了《专业设置与管理办法》《人才培养方案管理办法》、《课程标准管理办法》《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教材选用管理办法》《实习管理规定》等一系列制度。同时,学院还通过本次自查,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质量督导评价制度》。该制度将教育教学基本文件标准纳入了督导范围,对教学、教研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以提升办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这些制度的实施,学院教育教学工作逐渐走向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为推动教育教学规范化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案例 6-3】学院荣获教学管理分类提升计划三等奖

        11月17日,北京市教委组织召开2023年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促创新、补短板分类提升计划”总结交流会,来自教育部、北京市教委等相关部门的领导,以及职教领域专家和职业院校代表等200余人现场参会。会议表彰了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学管理“促创新、补短板分类提升计划”获奖院校,学院在“谋实招、促创新”版块获得三等奖

        北京市教委在2022年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学管理能力“五说”行动的基础上,全面启动了教学管理“促创新、补短板”分类提升计划。设置了“谋实招、促创新”与“补短板、强效能”两个版块,旨在引导全市职业院校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机制,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破解难题,以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提高,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学院对照新版《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学管理通则》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全面梳理学院教学管理重要环节及特色。通过“谋实招、促创新提升计划”,学院教学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有序,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得到高质量提升,在数字化建设、人才培养、产教融合、以企育校等关键办学能力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图6-3 学院荣获荣获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学管理“谋实招、促创新提升计划”三等奖

6.4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建立教育教学管理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有效性的关键环节之一。通过科学、全面、客观的评估标准和方法,学院可以更好地衡量和评估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

6.4.1 标准建设加强,PDCA 运行体系建立

        为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学院督导与评估中心采取了一系列严谨、科学的措施。结合各位督导员的业务专长,采用统一安排、分工负责的工作方式,确保各项任务得到有效落实。着重落实五项制度:教学检查、课堂听课、信息反馈、评价结果应用及工作例会,旨在实现全流程监督、诊断、反馈。通过校领导评教、学生全员评教、二级督导全覆盖听课、教师全员交互听课等多元化方式,确保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全面了解。为加强制度建设,学院完善并发布了《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课程数字化资源建设方案》、《北京科技职业学院科研成果管理与评选办法(试行)》和《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职业技能竞赛管理与奖励办法(试行)》等文件,增强了教育教学质量保障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在日常工作中,学院注重应用PDCA循环质量管理法,采用“四阶段四引擎”方法完善质量建设路径。进一步明确计划、实施、诊断、改进等四个阶段的任务和内容,通过机制、标准、文化和案例四大引擎的驱动作用,推动教学督导和质量评估工作的创新融合。通过制定详细且周密的月计划,对整个月的工作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安排,明确工作的重点和目标。同时,利用周看板进行时间管理,以更好地追踪和评估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调整工作计划,使整个工作运行体系更加高效、有序。在这个体系中,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支持,共同推动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

6.4.2 联动机制强化,质管“三标四维五共”构建

        学院按照“北京需要、产教融合、质量特色、精专发展”的办学方略,结合学校实际及专业特色,创建了基于“产教融合,以企育校”背景下的“三标四维五共”质量管理模式,围绕标准、标志、标杆“三标”的建设活动,成立了专家、专职督导员、二级督导员及学生督导信息员“四维”的教学督导体系,实施校企专业共治、课程共建、师资共融、人才共育、资源共享“五共”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形成了多部门协同、多主体参与的“督有重点,导有目标,以督促改,以导促建”的良好工作局面,实现“有规范、有标准、有程序、有组织”的督与评,推进学院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未来,学院将继续保持这种良好的势头,不断总结和改进教学科研工作,不断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技术技能人才而努力。

【案例 6-4】以信息化驱动教育督导创新

        学院高度重视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注重数据结果采集、分析及运用,以数字化思维推动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教育数字治理水平和能力。

        针对日常教学运行管控监测维度不足、问题推送及整改速度缓慢等问题,通过“数据驱动、流程再造”推动管理理念更新和流程优化,计划自主研发一套“督导信息化管理与评估系统”。从管理理念和组织行为层面深化数字治理,通过全面、全员、全程监控与评价教学环节,实时记录教师出勤、学生到课以及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情况,实现业务源头采集,确保数据采集的真实、规范、有效,助推学院教学形态的深度变革。2023年重点筛选20门课程进行专业数字资源建设,其中专业基础课程6门,专业核心课程8门,专业拓展课程6门,与企业合作建设2门,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管理学》、《电子商务概论》等5门课程参与2023年北京市职业教育在线精品课程评选。此外,学院信息化建设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誉,入选教育部第一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试点单位,同时获评北京市教委同意向教育部推荐学院为“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这是对学院教育信息化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充分肯定。

6.5 师资队伍建设

6.5.1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2023年,学院共有专任教师72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职称占27.8%,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51.4%。专任教师中,北京市职业院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3人、专业带头人1人,校级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课程思政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创新团队1个,课程思政名师团队1个;双师素质教师49人,占专任教师的 68.25%,占专业课教师的83.6%,达到北京市双师比例标准。目前学院师资队伍年龄、学历、职称和双师结构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能满足教学需求,具体见图表6-1、6-2和6-3。

图表6-1 专任教师职称结构分析图

图表6-2 专任教师学历结构分析图

图表6-3 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分析图

6.5.2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学院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结合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师德师风的考核结果运用于教师管理和职业发展全过程,作为岗位聘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工资晋级、干部选任、申报科研项目、学习进修和年度评奖评优等工作中。本学期学院结合“技能强国,成才有我”专题活动,组织任课教师分享“我的职教故事”及“强国复兴有我,弘扬工匠精神”榜样引领交流活动,讲好师德故事,表彰师德典型,宣传师德事迹。教师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讲述了如何通过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如何弘扬工匠精神等话题,引起了在场师生的强烈共鸣。这些故事真实而生动,展现了教师们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辛勤付出和卓越成就。这不仅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也为学院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案例 6-5】弘扬师德典范,激发工匠精神

        学院始终认为,师德建设是教育质量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对此,学院于5月24日特别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强国复兴有我,弘扬工匠精神”的榜样引领交流活动,旨在讲述师德故事,表彰师德模范,并广泛宣传师德事迹。活动当天,学院会议室座无虚席,充满了庄严而温馨的气氛。活动伊始,几位师德榜样代表登台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他们用三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彰显工匠精神,孜孜不倦地传授知识,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教师的责任与担当。学院领导为师德典型颁发了荣誉证书,对他们在教学和育人过程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表示了深深的敬意。同时,颁奖仪式也展示了学院对于提升教师师德水平的坚定决心,激励着全体教师将师德作为职业生涯的重中之重。通过此次交流活动,在学院内部形成了一股尊师重德的浓郁氛围。教师们更加明确了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学生们也在榜样的引领下汲取力量,激发了追求卓越、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学院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育服务能力,为国家复兴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图6-4 学院组织“强国复兴有我,弘扬工匠精神”交流活动

6.5.3 企业导师进课堂,校企协同促成才

        企业兼职教师是学院教师队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的加入显著增强了实践教学的力度,对提升教学品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为了系统地构建这一队伍,学院精心规划了兼职教师的选拔及管理流程,科学设定了兼职教师的资质标准、聘任数量和结构配比,并制定了《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兼职教师管理规定》。学院优先选拔那些在企业一线拥有丰富实战经验、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和中级及以上职称的专业骨干加入教师团队,特别是那些专业领域的佼佼者和具有双师素质的教育骨干。

        2023年,学院通过加强与合作企业的联系,成功聘请了14位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具备一定教学能力的“一线专家”或“行家里手”,为学院的兼职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活力。如此组建的队伍,不仅在数量上适宜,在专业结构上合理,而且在业务能力上精湛,队伍整体较为稳定。

        学院还建立了兼职教师人才库,实施分类管理,并强化了对兼职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估与教学能力的培训。充分利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专业优势,为专业发展、兼职教师队伍的引进与培养提供咨询服务,为课程设计、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专业指导。

        2023年,兼职教师的聘任数量和授课时长均有所增加,与专业课程、实训基地的建设等方面关联更加紧密。每位校外兼职教师在本年度平均担负了约215学时的教学任务,包括专业课程讲授、校内实训指导以及企业实习监督等,充分展现了兼职教师在教学和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 6-6】联合三甲医院专家,开辟学习就业新径

        护理学院积极建立与国内顶尖医学院校及知名三甲医院的紧密合作关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护理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就业前景。通过与协和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联手,聘请一线护理学专家亲临授课,学院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也为学生提供了接受最前沿医学知识的机会。这些来自知名医学院校和三甲医院的专家,将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临床护理技能和经验带给了学生。课程内容紧贴临床实际,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学生能够在校园内就接触到与未来工作紧密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专家们还就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指导。学院还与合作医院共同开展临床实习项目,让学生在专家的直接指导下参与实际护理工作,提前适应未来职业角色,培养临床思维和护理操作技能。这种校企合作模式,不仅为学生的技能和职业素质打下坚实基础,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图6-5 护理学院聘请著名医院专家到校授课

6.6 经费投入

6.6.1 年度办学经费收入

        2023年度,学院办学经费总收入为2,552.88万元,主要来源为财政专项拨款收入405.74万元(15.89%)、学费收入1,901.39万元(74.48%)、其他收入245.75万元(9.63%)。

6.6.2 年度办学经费支出

        学院全部资金主要用于基本建设和办学发展,重点用于改善办学条件,能保障教育教学的正常运行,无抽逃资金、挪用办学经费现象。2023年度,学院办学经费总支出为4,676.77万元,主要包括日常教学经费1,649.98万元(35.28%)、教学改革及研究78.39万元(1.68%)、师资建设3.95(0.08%)万元、学生专项经费211.82万元(4.53%)、基础设施建设及设备采购540.02万元(11.55%),其余为其他支出。

7.面临的挑战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教育类型,面对当前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形势,职业教育迎来了大改革、大发展的新阶段。在新阶段中,首都对职业教育寄予了新的期待,京津冀协同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需求。同时,新《职业教育法》的实施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面对疫情后环境和形势发生的深刻变化,学院未来发展将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

7.1 面临挑战

        一是随着职业教育层次的提升,企业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这对任课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学院各专业带头人、行业领军人才储备还不够充足,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学院整体师资水平还有待提升。因此,学院持续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是随着北京市城市功能定位的战略性调整,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个过程中,民办院校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源数量和质量以及结构优化问题也备受关注。学院需要加强自身的品牌建设和教学质量提升,同时积极拓展渠道,落实好北京市及跨省3+2高职贯通培养政策,进一步优化生源结构。

        三是在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数字化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方向。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受到冲击,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场所,亟需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度转型,培养适应数字时代需要的高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

7.2 主要对策

        一是进一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学院将遵循“引培结合、以培为主”的原则,构建一支由行业大师领衔的高水平卓越师资队伍。积极引进企业名师、行业大师、高技能人才、优秀管理人才等,为学院注入新的活力和智慧;同时,将完善青年教师培养与管理办法,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承担教科研项目,遴选优秀青年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青年学者;此外,学院将进一步完善教师轮训制度,多渠道、全方位开展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工作,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形成公平竞争的用人机制。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为学院高质量办学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是搭建省内外“3+2”联合培养平台。京津冀一体化是贯彻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国家战略,北京市在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积极推动京津冀的全面合作,跨省联合培养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种重要模式。学院将坚持优势互补、扎实推进、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原则,结合特色专业优质资源,积极搭建跨省“3+2”联合培养平台,通过深化专业对接、联合申报项目、产教深度融合、继续教育、培训合作等举措,拓宽优质生源渠道,培养出符合产业发展需求,具有工匠精神和过硬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并不断努力,为推动京津冀地区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是构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为满足数字化转型的需求,编制《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以推动数字化背景下职业教育教学全面升级、转型。持续推进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双师队伍建设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致力于培养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及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技能人才保障。机遇前所未有,更具战略性、变革性,挑战前所未有,更具紧迫性、艰巨性。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首都功能定位,紧抓重大战略机遇,担当作为,砥砺奋进,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增强为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办好首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推动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附表:

        人才培养质量计分卡系综合衡量职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管理评价工具,共采集7个指标,包括12个字段。

        1.毕业生人数*:指2023届毕业生总数。

        2.毕业生去向落实人数:指已落实就业去向的2023届毕业生人数。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 就业统计与核查工作的通知》(教学厅函〔2021〕19号)文件要 求,“就业率”变更为“毕业去向落实率”。落实就业去向毕业 生包括签订就业协议就业、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参军、出国 劳务和升学毕业生。毕业生升学人数指毕业生通过各种方式继续升学接受更高层次全日制教育的人数,包括毕业生出国升学;升入本科人数指毕业生进入普通本科院校、职业本科院校接受本科层次全日制教育,不包括出国升学的人数(统计截止时间为2023年12月31日)。

        3.毕业生本省去向落实率:指在本省落实就业去向毕业生人数/毕业生人数×100%(统计截止时间为2023年12月31日)。

        4.月收入:指2023届毕业生月收入平均水平,包含奖金、提成、住宿、住房公积金等折算成的现金总和(统计截止时间为2023年12月31日)。

        5.毕业生面向三次产业就业人数:指2023届毕业生就业去 向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人数(统计截止时间为2023年12月31日)。

        6.自主创业率:指2023届毕业生创业人数/毕业生人数×100%(统计截止时间为2023年12月31日)

        7.毕业三年晋升比例:指本校2020届毕业生毕业三年后在工作岗位上有过职位晋升的比例。毕业三年后在工作岗位上有过职位晋升的本校2020届高职毕业生人数/本校2020届高职毕业生人数×100%。职位晋升形式可包含职级的增加、管理权限的扩大、专业职称的提升及由此带来的薪资提高。

        教学资源表系反映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管理评价工具,共采集13个指标,包括39个字段。

        1.生师比*:指全日制在校生人数与教师总数之比,比值填写为X:1。

        2.双师素质专任教师比例*:指双师素质专任教师人数/专任教师数×100%。双师素质教师指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认定或备案,由学校按照聘任程序聘用的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书和国 家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职务或五年企业实践时长6个月以上)的双师型教师。

        3.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比例*:指具有副高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人数/专任教师数×100%。

        4.专业群数量*和专业数量*:专业群数量指学校设置的专 业群的总数。须在说明中逐一列出,否则数据无效;若该指标 数值为“0”,则在说明中填写“无”。专业数量指学校每学年开设的所有专业的总数,没有在校生的专业不予统计。

        5.教学计划内课程总数*:指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开 设的课程总量,包括课程门数和总学时数。其中,课证融通课 程*指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开设的课程中,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相互融合的课程;网络教学课程指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拥有数字化教学资源,并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开展授课、答疑、讨论以及提交作业和下载 课件等基本教学活动的网络课程,建有课程网站但不完全符合上述条件的课程,不能计入网络课程。

        6.专业教学资源库数:指截至2023年8月31日学校主持或参与建设的教学资源库总数量,包括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学资源库。分别统计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资源库数量以及分别接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专业与课程服务中心”的教学资源库数量*。

        7.在线精品课程数*:指截至2023年8月31日学校建设的 在线精品课程总数,在线精品课程即精品在线课程,包括国家级、省级和校级在线精品课。在线精品课程课均学生数*为选择 在线精品课程的学生累计数/在线精品课程门数;分别统计国家级*、省级、校级在线精品课程数量以及分别接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专业与课程服务中心”的在线精品课程数量*。

        8.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数:指截至2023年8月31日以学校 为基本单元,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总数量,包括国家级、省级和校级教学资源库。分别统计国家级*、省级、校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数量以及分别接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数量*。

        9.编写教材数:指学校主编或参编正式出版的教材总数。其中,国家规划教材数量*为已列入国家规划教材的数量;校企合作编写教材数量为学校和企业合作编写的教材数量;新形态教材数量为“纸质+数字化资源”教材数量,新形态教材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以纸质教材为载体,嵌入数字资源,能够实现教材、课堂、教学资源三者融合,线上线下结合的教材出版新模式;接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数量*为已接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教材资源中心”的教材数量。

        10.互联网出口带宽*:指校园网接入互联网的出口带宽之和。通过城域网形成逻辑校园网的,按学校接入城域网带宽填写;未建立校园网但已接入互联网的,填写接入互联网带宽。

        11.校园网主干最大带宽*:指学校内部局域网络环境主干带宽。

        12.生均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数*:即校内实践教学工位总数/全日制在校生人数。

        13.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即学校教学科研实习仪器 设备资产值/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教学科研实习仪器设备资产值 指学校固定资产中用于教学、实验、科研、实习等仪器设备的资产值,资产值指固定资产账面值。 

        服务贡献表系反映职业学校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的管理评价工具,共采集7个指标,包括18个字段。

        1.毕业生初次就业人数*:指学校截至2023年8月31日的协议和合同就业毕业生、自主创业毕业生、灵活就业毕业生和应征入伍毕业生,不包括升学毕业生。其中,A 类*指应届毕业生留在当地(公办学校省级财政投入经费的以省域为“当地”, 地级财政投入经费的以地级市域为“当地”,以此类推;民办学 校以学校所在地为“当地”;如有异地校区则分别统计)就业人数 ;B 类*指应届毕业生到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内蒙古12个省份)和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份) 就业人数; C、D两类*分别指应届毕业生到中小微企业和大型企业就业人数,具体分类参照国家统计局《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2017)》(国统字〔2017〕213号)。

        2.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指学校2022年自然年度通过向企事业单位及自然人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许可等服务性项目并获得的科研资金,与境外企业、个人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所取得的科研资金及科技捐赠项目取得的资金收入。横向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指学校2022年自然年度为上述企事业单位、自然人提供相关服务以及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由受益方出具证明,并加盖财务章(统计时段为2022年1月1日- 12月31日)。

        3.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指学校通过承担国家、地方政府常设的计划项目或专项项目取得的科研项目经费收入(统计时段为2022年1月1日- 12月31日)。

        4.技术产权交易到款额*:指学校对其拥有的科技成果、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等进行有偿转让取得的收入(统计时段为2022年1月1日- 12月31日)。

        5.知识产权项目数量*:指著作权、专利权属学校的软件著作权、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等知识产权项目。专利授权数量*指经国家授权且学校为专利权人的专利数量;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指经国家授权且学校为专利权人的发明专利数量;专利转让数量指学校转让的专利数量;专利成果转化到款额指学校自然年度(2022年1月1日- 12月31日 ) 专利以许可、转让和作价入股等形式完成转化,并通过许可、转让取得的收入和作价入股金额体现的收入总额。

        6.非学历培训项目数*:指针对非学历培训开展的培训项目数,包括以远程在线、集中等形式开展的培训项目。非学历培训时间*指学校为社会进行的各类非学历培训项目的总学时数。 公益项目培训时间*指学校面向社会开展的不收取受训人员任何费用的免费公益培训的累计学时数,不含针对校内学生和教师的培训,每个学时按45分钟计算。

        7.非学历培训到账经费:指学校2022年自然年度为社会进 行的非学历培训实际到款额(统计时段为2022年1月1日-12月3 1日)。

        国际影响表系反映职业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质量并发挥影响力的管理评价工具,共采集7个指标,包括16个字段。

        1.接收国外留学生专业数:指学校接收培养留学生的专业总数。接收国(境)外留学生人数指学校各个专业接收培养的全日制教育的国外留学生总人数。接收国外访学教师人数指学校接收的国外访学的教师总人数。

        2.开发并被国外采用的职业教育标准、资源和装备数量:指学校主持或参与开发的职业教育标准、资源和装备,并得到国外同行采用的总数。标准数量包括学校建设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实习实训标准、教学条件标准、师资标准、培训标准等的数量;资源数量指教材资源、课程资源、数字化资源以及职业教育的解决方案等的数量;装备数量指学校参与开发的专业仪器设备装备、教辅设备、生产线装备、AI 或 VR 装备被国外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国际组织、行业协会、国际赛事等采用的数量。

        3.在国外开办学校数:指学校在海外举办的职业学校数,包括与国外办学机构合作开办的职业学校和在国外独立举办的职业学校数量。其中,专业数量指国外开办学校设置的专业数;在校生数指国外开办学校的在校生总人数。

        4.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数:指学校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与国境外大学合作的专业数量。高职院校填写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具有全日制招生资格的中外合作专业数量;中职院校填写与国外学校合作的专业数量。在校生数指中外合作办学专业的在校生总数。

        5.专任教师赴国外指导和开展培训时间:指学校专任教师到国外进行专业实践教学指导、培训人员、技术服务和研发的工日,一般1名教师工作1天为1人日。

        6.在国外组织担任职务的专任教师数:指在国外团体或国际机构中担任专职或兼职工作的专任教师数量。

        7.国外技能大赛获奖数量:指学校师生在与专业教学相关的国外技能大赛中获得奖项的总数,包括在国内举办的国际技能大赛上所获奖项。

        落实政策表系通过院校数据反映政府落实国家发展高职教 育政策情况的管理评价工具,共采集10个指标,包括22个字段。

        1.全日制在校生人数*:指注册全日制学籍,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在校学习的学生人数。

        2.年生均财政拨款水平*:指学校按照生均拨款制度获取的财政拨款经费。

        3.年财政专项经费*:指学校从同级财政部门获得的具有专门用途的拨款收入。

        4.教职工额定编制数*:公办学校是指人事关系和档案均在 学校并纳入学校人事编制的额定数,包括管理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编制、工勤人员编制总数量。民办学校是指举办集团 (企业)确定的学校教职工规模。教职工总数*指学校根据岗位 聘用的全职为学校工作的人员(含事业编制、人事代理和签订一年以上聘用合同人员),不含离退休人员。专任教师总数*指 具有教师资格,专职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思政课教师数*指具 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工作的校内专任教师数。体育课专任教师数指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体育课教学工作的人员数,可包括正式签约聘用的非在编的全职教师。美 育课专任教师数(中等职业学校数据,高等职业学校无须填报) 指具有教师资格,专门从事音乐、美术和戏剧、戏曲、舞蹈、 影视等艺术类美育课教学工作的人员数,可包括正式签约聘用 的非在编的全职教师。辅导员人数*(高等职业学校数据,中等 职业学校无须填报)指按照《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学校聘用的在院(系)专职从事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的专职辅导员岗位人员,包括院(系)党委(党总支)副 书记、学工组长、团委(团总支)书记等专职工作人员。班主任人数(中等职业学校数据,高等职业学校无须填报)指在中等职业学校现有班级中担任班主任的人数,包括专职和兼职。

        5.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人数:指2022-2023 学年学校组织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在校生人数。学生体质测评合格率指2022-2023 学年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 准测试成绩为优秀、良好和及格的人数/参加国家学生体质健标准测试人数×100%。

        6.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含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人数:指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含职业资格证书)的学生数。

        7.企业提供的校内实践教学设备值*:指企业为学校提供的实践教学设备(设备在学校,产权属企业,学校有使用权)的总资产值。按照企业采购原值计算。

        8.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分为学校实践中心、公共实践中心、企业实践中心,服务学生实习实训,社会培训、产品中试、工艺改进、技术研发等。

        9.聘请行业导师人数*:指学校2022-2023学年按照聘用流程,聘请的校外行业、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无教师资格证,但参与协助教学工作的高技能人才,聘期为一学期及以上的数量。其中,聘请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人数指学校2022-2023 学年聘请的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省级以上技术能手的数量;行业导师年课时总量*指企业兼职教师2022-2023学年为学生授课 课时总量;年支付行业导师课酬*指学校2022年自然年度(2022 年1月1日 - 12月31日)用于支付行业导师担任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的课时费总金额,行业导师非授课费用不能统计在内。

        10.年实习专项经费:指学校2022年自然年度用于教学计划内的学生实习教学运行(如学生实习的交通费、住宿费、保 险费、教师指导费等)以及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的经费。其中,年实习责任保险经费为学校购买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等相关险种的经费开支(统计时段为2022年1月1日- 12月31日)。




统稿:督导与评估中心、教务处

参与编撰部门:

        教务处、督导与评估中心、科研处、校党委组宣部、综合办公室、通识教育中心、学生处、招生就业办公室、财务处、图书馆、教学资源中心、国际部、八达岭校区管委会、国际幼教学院、护理学院、技术应用学院、艺术设计学院、现代服务与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

学院地址:北京市昌平区沙河镇沙阳路 18 号

邮  编:102206

学院网址:

联系电话:

邮  箱: